雖然被拆得七零八落,但從斷壁殘垣中,仍可想見譚氏家廟當年的盛極一時。李鋒 攝百年譚氏家廟被拆掃二維碼看視頻(李鋒/攝像 賀菲菲/剪輯)本報訊(記者 劉軍)散落一地的青磚,似在無聲地敘說著一段歷史;留下來的斷壁殘垣,猶顯風雨過後的凄涼。昨日,記者在瀏陽市荷花街道浦梓港看到,有著數百年曆史的譚氏家廟(宗祠)被無情地拆除掉很大一部分,僅殘留三間正房,現場遍地瓦礫。
  現場:殘磚斷瓦難掩昔日輝煌
  在現場,記者看到,雖然這棟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居被折騰得七零八落,但殘留下來的三間正房兩邊高高的封火牆仍在,很是氣派。房子的後面,還剩有一段圍牆,用黃泥、石塊、石灰等築成,至少有兩米高,在圍牆一角,還有幾幅很寫意的畫作。
  附近一位48歲的居民原來就住在這棟樓里,他告訴記者,譚氏家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孟夏,已有400多年曆史,是瀏陽譚氏唯一的宗祠。作為譚氏族人,今年40歲的譚和平說,根據族譜記載,譚氏家廟最初占地有6畝多,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除了供有譚氏祖宗的牌位,這裡還曾是譚氏家族私塾“福壽學校”所在地。清末湖廣巡撫譚繼洵與著名愛國維新人士譚嗣同兩父子,幼年皆就讀祖廟所舉辦的族學“福壽學校”。其中,譚嗣同約於1872年在此啟蒙。“福壽學校”直至1951年才停辦。
  故事:譚嗣同曾為宗祠撰通用聯
  “‘為人樹起脊梁鐵,把捲撐開眼海銀’。譚嗣同生前曾為譚姓宗祠撰寫過一副通用聯。”譚和平說,譚氏家廟曾於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季夏進行過修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的宗祠一般只有一扇大門出入,譚氏家廟受皇恩賜封為三扇大門出入。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安排當時無住所的人家住進譚氏家廟。譚氏家廟除東邊廂房雜屋被現在住戶拆除後補修外,其他原貌基本保存。1954年,因發大水,譚氏家廟部分建築被大水沖毀。即使如此,譚氏家廟仍是目前瀏陽市乃至湖南省為數不多保留完好的古代家廟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建築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專家:有代表意義的古建築應保護
  因為譚氏家廟正好位於舊城改造區域,今年2月,一臺挖機開了進來,將譚氏家廟後棟搗毀,後經發現被制止。
  對此,瀏陽市文物局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譚氏家廟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也沒有列入相關保護名錄。由於多年缺乏必要的修繕,建築本身已經很破敗。“並且,經過專家論證,這個譚氏家廟與譚嗣同沒有關係。”
  著名文史專家陳先樞卻為譚氏家廟被毀扼腕嘆息。他說,目前在長沙,這樣既有建築美又有文化底蘊的家廟已經難得一見,對於有代表意義的古建築應該保護好。他特別提到,雖然譚嗣同在歷史上大名鼎鼎,但在他的老家瀏陽,能夠拿出來的東西已經不多。他的故居只剩下一部分,還處於四周高樓包圍之中,他的墓葬也是少有人問津。如果譚氏家廟再遭拆除,後人紀念譚嗣同不知道還有“何物可以憑吊”。
  譚氏家廟到底有沒有保存下來的必要,是否可以很好地保存,本報將繼續關註。讀者對此事有什麼意見,也可以致電本報熱線96333或登錄本報官方微博、微信提出。  (原標題:數百年譚氏家廟被拆落一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t47ltun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